澳门永利welcome入口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1998年,于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2020年获评吉林省一流学科,2024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多年来,学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为己任,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了切实可行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科紧密联动国家、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并与一汽集团、长光卫星、奥普光电等20余家国内一流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理实结合、产教融合的优良培养环境,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与实践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科研素质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毕业生质量优秀,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多年来培养了北京理工大学国家杰青孙健、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江学者张立宪等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高级经理赵海波、长春大正博凯汽车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波等国内知名企业家,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师资队伍方面,本学科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优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人才引育机制与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与骨干创新人才。学科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一层次)等业内领军人才25人,以及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科技部项目会评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等重要专项评审委员10人。同时,学科还柔性引进了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国际宇航学会首席科学家等国际顶尖学者5人。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学科师资队伍为激发学科创新活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科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科研平台及学术团队基础条件建设;通过建立学科交叉研究院、跨学科申请科研项目等方式,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及讲座等形式,促进交流与合作;将科研成果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通过建立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的奖励制度,激发科研热情,提升科研水平。近年来,学科与一汽集团、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等省内一流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解决了“分布式纯电动汽车整车与底盘智能优化控制”,“面向大口径空间望远镜在轨装配的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等重要科学问题,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事业横向课题384项,累计科研经费12528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82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
在社会服务方面,本学科前身系1952年成立的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电机系,在长期的社会服务中,学科始终坚持立足吉林省支柱产业,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服务机制,定期发布学科相关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引导学科团队到企业一线发现问题、凝练问题、解决问题。近五年来,学科与一汽集团、中车长客等大型国有企业,长光卫星、奥普光电等国家级独角兽企业,大陆汽车电子、麦格纳等世界500强外资企业紧密合作,解决了“级联放大中红外波长精准调谐激光器关键技术”,“轨道客车走行部故障智能诊断和预报”等诸多本省支柱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为企业新增效益累计超过40亿元。
在学生就业方面,学科实行“四位一体”就业机制,全员参与推动就业。学科负责人、骨干、导师等各级人员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同时,倡导“网格化”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帮扶工作。通过网格长和信息员的跟进,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动态,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此外,学科还注重抓住特色优势,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近五年学科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占比11%以上。
经过了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三个成熟稳定的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以支撑吉林省支柱领域——汽车产业为特色,以电动汽车、轨道客车、机器人等行业领域为服务对象,解决了电动汽车底盘优化控制,汽车先进动力学控制,轨道客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优化控制,可重构机器人建模与控制等重要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机电装备故障智能诊断和预报方法等一系列国际先进成果。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以支撑吉林省支柱领域——光电信息为特色,以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车辆零部件加工与检测等行业领域为服务对象,解决了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仪数字化控制,总装线车身位姿识别与随动控制,智能集群系统精细化控制等重要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难题,自主研发的级联放大中红外波长精准调谐激光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系统工程
以支撑吉林省支柱领域——先进制造为特色,以高速列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行业领域为服务对象,解决了高速列车走行部故障诊断与预测,机器人张拉仿生机构设计,康复机器人最优交互控制等重要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难题,提出的可重构机械臂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智能控制方法受到了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正面引用与一致好评。